全球及中國市場發展情況
截至 2023 年底,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 289.2GW,年增長率高達 21.9%。在中國市場,截至 2023 年底,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 86.5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 30%,同比增長 45%。2024 年,新型儲能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截至 2024 年 6 月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 103.3GW,其中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 7000 萬千瓦,約為 “十三五” 末的 20 倍。預計到 2025 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有望達到 221GWh,同比增長 36%。
政策支持
政策層面為新型儲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2024 年,“發展新型儲能” 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日前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也規定,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24 年我國發布了 60 條以上國家級儲能政策,500 條以上地方層面政策,這些政策涵蓋了新型儲能產業攻關、項目建設、關鍵技術突破、應用示范、市場推廣等多個方面。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對符合條件的產業項目,根據其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提供高達 10% 的資金補助,扶持力度上限可達 1 億元人民幣,成為了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市場需求
新能源發電的快速增長是推動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其間歇性和波動性給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帶來了挑戰,而新型儲能可以有效儲存新能源富余電能,在用電高峰時放電,從而提高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電力系統的穩定性。據預測,到 2025 年,中國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更高水平,占總裝機容量比重持續上升,這將進一步帶動儲能市場需求的大幅增長。
技術創新
新型儲能技術的不斷創新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占主導地位,但其他新型儲能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如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在鈉離子電池方面,2024 年技術發展迅速,在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邁入商業化應用階段,預計到 2025 年,儲能將成為鈉電產業規模化應用的關鍵突破口。此外,固態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應用也在緊鑼密鼓地鋪開,憑借高安全、長壽命等特性,能夠更好滿足大規模儲能系統對穩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產業鏈發展
隨著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擴大,儲能產業鏈逐步完善。從上游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到中游的儲能系統軟硬件提供商及儲能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到下游的應用場景,產業鏈各環節逐步發展壯大。在儲能系統集成方面,已有海得控制、粵宏遠 A、雄韜股份、華塑科技、中恒電氣等多家企業涉足,并取得顯著成績。
企業出海
國際市場對儲能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儲能行業國際化趨勢明顯,中國儲能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市場份額逐步擴大。例如,海辰儲能計劃于 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交付其 6.25MWh 2h/4h 全場景大容量儲能系統;寧德時代第二代鈉離子電池也有望于 2025 年推向國際市場。此外,2024 年歐洲大儲進入爆發元年,2030 年前新增需求或達 270.9GWh,政策加持、電價波動、容量市場擴展推動盈利模式成熟,中國儲能龍頭企業迎來出海黃金窗口,陽光電源、阿特斯等品牌正加速布局歐洲市場。
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新型儲能行業正站在快速發展的風口,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望在未來為全球能源轉型和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